人生来是一张白纸还是已经预装了一部分知识

  人类从降生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但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和知识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学会的?关于认识的起源问题,哲学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论:认为理性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论”和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的“白板说”。这两个针锋相对的学派曾经反复进行过激烈的论争,并成为16至18世纪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论争的主要内容。

  天赋说与白板说的历史源流

柏拉图

  天赋观念论又称为固有观念论、唯理论,源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自称是最无知的人,不能教人以任何知识,只能将他人心中原已孕育的知识通过辩论的方式启发出来。苏格拉底的这种理论是“天赋观念”说的先导,他的学生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将这一思想发展为回忆说。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也称观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认为,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只是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暂时忘记了,后来通过一些具体事物的认知刺激,引起回忆,才重新恢复原有的知识。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这一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为后来的天赋观念说等唯心主义先验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柏拉图之后,早期的斯多阿学派注意到理性活动有逻辑的必然性,人人都会得出同样的逻辑结论,于是认为每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成为一切认识的基础。他们把这些原则称为“共同的想法”,认为既然是人人共具的,就不能来自经验,应当是天赋的。

  最早提出经验论思想的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居勒尼学派的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感觉是可以把握而不会使人迷误的,是真理的标准。其后伊壁鸠鲁首先明确而较为详细地提出经验论的认识论原则,他认为感觉是由外物流出的“影像”进入人的感官引起的,并且总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回忆说,否认有天赋观念,实际上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白板说”的人。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即产生一种经验能力。从经验之中产生出关于同一类对象的普遍性判断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

  两者的分歧

  关于知识的来源,天赋观念论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天赋观念论片面强调理性,认为可以不依赖感觉经验而仅靠理性直观和推论去得到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实可靠的知识。经验论者偏重感觉经验而轻视理性思维。他们认为,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越抽象则越空虚,越远离真理。

  关于认识的方法,天赋观念论偏重演绎和综合,认为全部知识都应当像数学那样从直观“自明”的普遍的概念、定义和公理出发,通过推理而演绎出来。经验论者一般强调归纳和分析。他们把演绎放到次要的地位,或者认为演绎只在“非经验”的科学(主要是逻辑和数学)中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两者之争

笛卡尔

  17世纪,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了一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大争论,笛卡尔作为近代哲学的奠基人和现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最先明确提出了天赋观念学说,近代“天赋观念之争”也由此开始。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原理作为出发点,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笛卡尔认为,清楚明白的观念不是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而观念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的标准。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学说遭到了早期经验主义者的批判。其中,经验主义者的典型代表霍布斯和伽桑狄的批判是最猛烈的。

  在霍布斯看来,哲学是关于物体的科学,因而人们所有知识都是由外部对象所引起的感觉而获得的。所有的观念都是对有形事物的反映,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因此,所谓的天赋观念是不存在的。

  伽桑狄对笛卡尔天赋观念学说的各种论点进行了更加彻底地批判。他首先对笛卡尔的“怀疑一切”的方法进行了反驳,他指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我”作为一个脱离肉体的“心灵”或精神实体本身就是荒谬的,笛卡尔始终未能说明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充其量只是说了“我”不是形体,不是具有广延的东西。

  伽桑狄还对笛卡尔的“清楚明白”的真理标准进行了置疑,在他看来,这条标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清楚明白”是因人而异的,一个被某个人清楚明白地理会的事物本身可能并不是真的。

  在笛卡尔之后,天赋观念说为唯理论者所继承。笛卡尔的追随者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一样重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把理性认识放在首位。他在继承笛卡尔天赋观念学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真观念”学说。斯宾诺莎认为“真观念”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而获得的,不需要推理和证明,也不需要其他知识作媒介,因此是绝对可靠的,最具有必然性知识的。

  17世纪末,洛克以其《人类理解论》详尽地批驳了天赋观念说,并系统地论证了经验论的原则。随后,莱布尼茨又站在维护天赋观念说的立场,用其著作《人类理智新论》与洛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驳和多方面的讨论。两人的论争将近代“天赋观念之争”推向了巅峰。

  洛克是近代哲学中第一个将经验论构造成为完整理论体系的哲学家。“天赋观念”在洛克的时代大兴其道,洛克对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

  他以“白板说”驳斥天赋论者,认为人出生时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出生后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经验是人的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全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如逻辑中的规律、数学中的公理等“不是自然地印于人心的,因为儿童是不知道它们的”,还有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中也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洛克对天赋观念学说的批判是继霍布斯、伽桑狄之后,经验论者对唯理论者的一次更为深刻的批判。做为唯理论者的莱布尼茨毫不示弱,在与洛克的论战中提出了自己的天赋观念学说。

  莱布尼茨完全否定了观念可以从外面来到心中,他“认为我们的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自己内部”,认为天赋的并不是现成的观念而只是一种能力,心灵就像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观念和真理作为禀赋、倾向、习性或自然潜能天赋在人们心中,任何观念的产生,总是以心灵中固有的东西为基础。

  与洛克的论战中,莱布尼茨逐渐意识到唯理论的不足之处,他的天赋观念也表现出试图调和经验论思想的倾向。

  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认识论派别,双方在论争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构成近代哲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