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人类文明刚刚兴起的远古时代,就有关于气候知识和气候现象的记载。气候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气候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倾斜角度有关。古希腊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将全球划成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在20世纪初,局地气候常被认为是温度和降水长期平均的季节变化情况,把存在相对均匀的局地气候的区域定义为气候带,如热带雨林、沙漠和冻原等,开始显现出地理特征。到20世纪中叶,随着高空和地面气象站网的发展,气候的范畴延伸到包括高空和地面的所有大气的长期统计量,把大气环流看成形成气候的基本因素之一,再考虑到物候经验和资源利用开发,以及时间和空间尺度等不同因素,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气候分类法。
影响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纬度位置决定着热量条件
地球上的热量以及产生大气运动和洋流等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由于太阳辐射(高度角)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地球气候的分布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如太阳可直射的纬度范围为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寒带;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为温带。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力图使各地的气压、气温、湿度趋向一致,于是形成大范围的气流运行,包括经圈环流和纬圈环流、行星风系,以及形成气旋、反气旋、锋面等。其所经之处,往往产生风、晴、阴、雨、雪等各种天气现象,对气候形成起重要作用。例如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中纬度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冬不冷夏不热、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下垫面性质影响水热状况
下垫面是大气与其下界的固态地面或液态水面的分界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汽源,也是低层大气运动的边界面。因此下垫面的性质对大气物理状态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很大。
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沿海地区的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气候湿润;内陆地区的气候大陆性特征显著,气候干旱。
不同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率不同:新落雪面为85%~90%;落叶树林为15%~25%;常绿树林为7%~15%;耕地(干)为10%~15%,反射率的差异,使气温有相应高低不同的区别。
地形起伏常常形成局地气候差异。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高大的山脉还会迫使气流上升、冷却,水汽凝结,造成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差别。
人类活动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等,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另外,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着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也在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分类方式
将不同地区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划归类别,其结果即为各种不同的气候型。近百年间,中外学者提出的气候分类有百种之多。其中柯本分类法、贝尔格分类法、阿里索夫分类法等几种气候分类法在世界上应用较广。
1.柯本气候分类
德国气象学家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参照自然植将全球气候分为5个主要气候型:热带多雨带、干燥带、温暖多雨带、寒冷带和冰雪带。每一主要气候型再按降水季节分配、夏热或干旱程度,分成若干副型。
柯本气候分类法系统分明,界线明晰,便于应用。与苔原、森林、草原和沙漠等自然景观带的对照也比较符合,因此曾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2.贝尔格气候分类
苏联地理学家贝尔格认为气候条件与其它自然条件(尤其是植被和土壤)共同造成一定的特有景观,并据此作出气候分类。
贝尔格首先将陆地分为两类:低地和高地(海拔1000米以上)。对低地气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标志,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划分出11种气候型(带):苔原气候、泰加林(针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草原气候、地中海型气候、副热带森林气候、温带内陆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对于高地气候,采用上述11种气候型划分山地气候的垂直带,并在雪线以上增加永冻气候一类。对高原气候分成地冰原型、高草原型及温带半沙漠型、温带沙漠型、西藏型、副热带草原或伊朗型、热带高原型或高原热带稀树草原型。
贝尔格气候分类以景观为基础,着重于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彼此间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把纬度气候带与垂直气候带区别开来。
3.阿里索夫气候分类
苏联气候学家阿里索夫认为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流因素。他根据主要气团的季节分布和气候锋的位置,把北(南)半球划分为四个基本气候带:赤道带、热带、温带和北极带(南半球是南极带),以及三个过渡气候带:副赤道带、副热带和副北极带(南半球是副南极带)。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区域差异和特征,阿里索夫又根据下垫面属性和环流因素,将每一气候带划分成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东岸型气候和西岸型气候,共划分为七带二十二型。
阿利索夫气候分类指标比较综合,能够反映气候形成的条件,所划出的气候带与地理纬度较为一致。
4.斯特拉勒气候分类
美国地理学家斯特拉勒父子也根据气团的源地分布和气候锋的位置及其季节移动划分气候带。首先把全球划分为三个气候带(低纬、中纬、和高纬),然后再根据环流形势、温度、湿度情况,在低平地带划分出12个气候型,另列一类高地气候。
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把高地气候与低地气候区分开来,照顾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及大陆东西岸和内陆的差异性,将各气候类型的典型特征能重点突出地表征出来。
判读方法
总体来说无论以哪几种气候因素为依据条件,判定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定位法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同纬度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定性法
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定量法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
再以降水定型:
中国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要拟定一个完善无瑕的世界气候分类法确非易事。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形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来看,中国主要有6大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