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世界地图,沿北纬25°环视,你会发现,除了海洋外,从阿拉伯半岛到撒哈拉沙漠,从墨西哥湾到美国西南部,绝大多数的陆地都属于沙漠化或石漠化十分严重的地貌,几乎看不见绿色,唯独在我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有一处茂密的原始森林,林木葱茏,碧绿苍翠。这片神奇的土地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美丽的山谷”
“荔波”一词为布依语音译,“荔”是美丽的意思,“波”为山谷或山坡,连起来就是“美丽的山谷”或“美丽的山坡”。
荔波很早就得到了开发: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荔波县为象郡毋敛县地。唐贞观三年(629年),置婆览县;玄宗开元元年(713年)至天宝三年(744年),改置劳州和莪州。北宋开宝三年(970年),置羁糜荔波州;“荔波”一词自此沿用至今。
今天的荔波县,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
从贵阳出发前往荔波,越往南行,山峰越发青翠,瀑布、村落、田园点缀其间,宛若一幅巨大的山水画。160年前,晚清“西南巨儒”之一的郑珍初到荔波,便留下“莫作居夷寥落意,此间便恐是桃源”的咏叹。如今,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络绎不绝。
荔波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当地森林覆盖率达69.5%,负氧离子最高达18万个每立方厘米,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降水量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638年,在广西游历一年之后,徐霞客经南丹进入黔南荔波(当时隶属独山州),然后来到都匀府。这是他在贵州的第一站。刚进入贵州,徐霞客就被这里的山水所吸引,对荔波的小七孔景区更是感慨万分:“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他还在游记中记录下了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现象。
贵州被外界称为“喀斯特王国”,荔波区域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当地的喀斯特景观以小七孔、大七孔、水春河、茂兰为代表。其中,小七孔以峰丛洼地、地表明流与地下暗河及喀斯特森林为主,融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大七孔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天生桥、地下伏流、地下湖及原始森林为主,险峻雄伟;水春河峡谷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地表河流、峡谷石灰华、喀斯特森林为主;茂兰则以原生性喀斯特森林为主。除去丰富的自然景观,荔波还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由于山深林密,动植物新种还在不断被发现。
2005年,在“选美中国”评选活动中,荔波荣获首届“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十大森林”荣誉;2007年,贵州荔波、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
绿色喀斯特
人们常用“石头开花”来形容难以实现的事;可是,在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竟然变成了现实。在茂兰2万公顷的岩石上,不但布满苔藓,长出花草,生长灌木,而且在裸露的喀斯特石山上还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些树根能伸进石缝,顺势将岩石挤裂,看上去好像“石包树”。树根又能攀越岩石,延伸很远,寻找适合生长的地方,又形成“树包石”。
这片森林里有2000多种生物,其中约有植物新种40种,仅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掌叶木、伞花木、任豆、黄枝油杉、南方铁杉、华南五针松、香果树、短叶黄杉、翠柏、穗花杉……珍品兰花就更多了,开花像口袋样子的小花硬叶兜兰,还有英国植物学家感兴趣的白花兜兰,细小的叶片似小家碧玉般攀岩贴壁展露风姿……在它们旁边,白鹇、蓝翅八色鸫、大灵猫、毛冠鹿、猕猴、小灵猫、鬟羚、林麝等珍稀动物自由生长。
这里是荔波的茂兰原始森林,喀斯特风景的固有模式于此地发生彻底改变,茂兰也因为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与神秘幽深的绿色森林于一体而独树一帜。
喀斯特是一种典型的石漠景观,是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在世人眼中,谈及喀斯特,很容易就会想到毫无生机的灰色岩石。
得天独爱,荔波拥有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下来的一片相对集中的喀斯特森林。更令人称奇的是,如此大范围、高品质的原始森林,竟然大都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上。1975年,人们在荔波县茂兰地区发现了面积达200平方千米、集中连片分布、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
由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与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保护区内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为特色,树、石、水、藤、乔、灌完美结合在一起,是一块真正的璞玉。
这里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忠实地记录了地球演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系统完善,水系、地质地貌、生物种群等要素和谐共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世界上仅有的研究裸露型锥状喀斯特发育区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底本”。
“百里画廊”漳江河
来荔波旅游,除了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人们必选的游览景区还有漳江喀斯特风景名胜区,它是荔波山水的缩影,被誉为“山水贵族”。
漳江河发源于黔东南州境内的月亮山原始森林,自东北向西南贯穿荔波全境,是荔波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河水以荔波县城为分界线,上游河段叫水春河,两岸险峰夹峙,江流如练,时而激浪翻飞,时而波平如镜,是比较典型、成熟的喀斯特地形地貌。
漳江景区总面积200多平方千米,由大七孔、小七孔、水春河和漳江风光带组成,其中大七孔景区和小七孔景区还是“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景区以典型、丰富、集中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为基础,以千姿百态、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稀罕见的生物群种、绮丽多姿的真山真水为特色,以田园风光和底蕴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为补充,汇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体,融峻、险、奇、秀、幽、美于一身,集“三峡之险、桂林之秀、九寨沟之奇”,特色鲜明,极具观赏价值。
水春河景区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和地表河流为主要特征,包括9个主要景点,具有雄奇险峻的特点。河两岸绝壁夹峙,奇峰入云;河谷中,怪石突兀,阻挡激流,形成全长13千米的“十三道浪七重滩”奇景。
水春河流经县城后,便更名为漳江河,河面也变得开阔平缓,是进行漂流的好地方。
大七孔与小七孔
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核心区域之一的大七孔景区,距荔波县城26千米,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古桥而得名。该桥高7米、宽4.5米、长35米,原有7孔,横跨漳江河支流方村河东西,修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年后建成。它一直是荔波乃至黔南、黔东南大部分县市南下广西的重要通道,曾是荔波县境内的第一大石拱桥。
大七孔景区天生桥
该景区以喀斯特深切峡谷、地下伏流、地下湖泊和原始森林为主体,面积为36.2平方千米,景区内峡中有桥,洞中有瀑,瀑下成湖;原始森林延绵不断,四季绿荫蔽日,包括地峨森林、地峨宫、天生桥、风神洞、恐怖峡、笑天河、大七孔桥等8个主要景点。
从大七孔桥溯流而上,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长长的天神峡谷,峡谷内危崖层叠,峭壁耸立,岚气缭绕。最为奇异的是,在这里不能大声呼叫,否则绝壁上的大小石块会飞溅而来,当地百姓谓之天神恼怒,这里因此得名为恐怖峡。
由于受漳江河支流方村河水的作用,景区的峡谷以喀斯特深切割而著名,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景区里树木茵绿,生机盎然。树影婆娑间,但见沿岸悬崖峭壁皆是喀斯特峰丛的奇特景观,形态多种多样,锥峰尖削而密集,洼地深邃而陡峭,锥峰洼地层层叠叠,钟乳石林堆堆丛丛,令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溶洞、天坑、地缝、石林、伏流、地下湖……都是亿万年风雨雕琢出的绝美奇观,气势恢宏,雄浑险峻。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生桥。此桥原是一块横跨方村河两岸的巨岩,因日积月累的水流冲刷而天然形成桥。它高60米,厚10多米,桥孔宽20多米,巍峨高耸,被誉为“东方凯旋门”。仰观桥孔,只见巨型钟乳悬挂,桥脚、桥侧的裂隙石缝中绿草灌木蔓生,藤萝花卉缠裹,桥下则是多级小瀑布,瀑下有湖,水激浪涌,水雾飞溅。
如果把大七孔景区比喻为大家闺秀;那么,小七孔景区则是当之无愧的小家碧玉。
小七孔桥
小七孔景区距荔波县城29千米,得名于小七孔桥,该桥原名“万古兴桥”,桥长25米,面宽4米,拱高4米,亦有7拱。该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为古代由黔入桂要冲。虽然建桥时间早于大七孔桥,但因桥身娇小玲珑,故相对于“大七孔”,只能叫“小七孔”。
小七孔景区的景点集中分布于一条幽深的峡谷里,峡谷宽约1千米、长12千米,集山、水、洞、林、湖、瀑、石、潭等多种景观于一体,峰峦叠翠,森林密布,怪石嶙峋,清流泻玉,瀑布飞溅,有“超级盆景”之称。
炎炎夏日,走入小七孔景区,顿生清凉。顺着沿峡谷急速涌下的水道,缓步向上,耳边是震耳欲聋的流水声,远处是雄峻的山峦、浩瀚的林海。
小七孔桥便横跨于响水河上,古桥由麻石条堆砌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气候潮湿温润,一年四季,桥身上爬满了各种藤蔓和蕨类,远观近瞧,犹如响水河身上的一条玉带。
68级跌水瀑布
桥下有一潭清水,叫涵碧潭,潭水清澈如镜。这里是小七孔景区的一个重要标志。涵碧潭上游约2千米处,便是68级跌水瀑布。落差40多米、不长的河段中生成了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几十个跌水瀑布。沿河漫步,满目银泉漱玉、满耳水扬乐声。
过小七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瀑宽10米,落差30米,瀑势如山倒,吼声如雷,同响水河纵向错落的68级跌水瀑布构成一幅绝妙的立体交叉瀑布群景观。
鸳鸯湖是小七孔最耀眼的亮点,由两个大湖、四个小湖串联成奇妙的水网,是一组高原喀斯特湖泊。湖泊最深处达38米,湖岸嶙峋,浓荫围匝,湖水如茵,四季恒温。绿岛之间,港汊交错,水面迂回交合,形成一座水上迷宫。狭窄处如水上林荫巷道,开阔处似水上森林巨窗。清晨和傍晚时分,浓雾笼罩湖面,四周景物都变得朦朦胧胧。
水上森林
在小七孔景区,世间罕见的水上森林景观有两处,一处是鸳鸯湖,另一处是峡谷里。相比于鸳鸯湖,人们更喜欢去看峡谷里的水上森林景观。这里没有泥土,河床里遍布裸露的岩石;而树木就从石缝中寻找养分,向四周伸展,经过数百年的顽强生长,最终在石头上铸就了一道青翠的树木屏障。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喀斯特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浓郁的民族风情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荔波的人口主要由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民族风情鲜明,每个民族都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习俗、样式独特的民居建筑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别具情趣,构成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荔波的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绚丽多彩的服饰,独特的民居建筑、婚俗、节日文化等历史悠久,质朴而神秘。四月八斗牛节、端午节、祭神扫寨扫家等节日使人们体味到幽远的布依族习俗和古朴的风情。
水书
当地水族的风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颇具特色。他们身着无领长衫、青布长裤,佩戴银项圈、银耳环、银头饰等,主要节日有端节、卯节等。水族的石棺墓、抢亲、草标传情、神山祭祖等习俗既繁多又神秘,土法造纸工艺堪称一绝,而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字—水书更是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
古代水族人用类似甲骨文、金文的一种古老文字符号,将涉及水族婚嫁、丧葬、营造、出行、节令、农事、祭祀、攻防等的活动信息记载于水书典籍中。水书的载体丰富多彩,除了手抄本之外,水族地区的碑刻、刺绣、牛角、陶瓷、木盘、印章上面,随处可见水书的印迹。水书分为“白书”和“黑书”两种。千百年来,水族人就是按照水书中有关农事、营造、出行、婚丧等规矩条文生活着。水书就是水族的百科全书,是水族文化的浓缩。如今,在荔波的水族人心目中,水书依然具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在民间仍在使用。2006年6月,“水书习俗”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荔波是贵州省唯一有瑶族聚居的地方。瑶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与众不同的节日庆典,瑶族的猴鼓舞、打猎舞等舞蹈原始、粗犷、豪迈。瑶族的婚碑、悬棺洞葬和凿壁谈婚等婚丧嫁娶习俗给考古学家和各地游客以无穷的遐想。
荔波的苗族能歌善舞,其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具有悠久的历史,芦笙舞、板凳舞等传统舞蹈常常让人乐不思归,至今他们仍保存着古老的民族乐器芦笛、芒筒等。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等工艺瑰丽多彩,传统银饰不仅式样繁多,而且花纹雕凿精巧,享有盛誉。
来荔波,人们还可欣赏热烈诙谐的布依族婚礼中的唱“朗外”,听听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对歌,看看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婚……一切都令人备感新奇。(乔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