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珍藏着一件十分有趣的玉雕,名曰《桐荫仕女玉山》(图①)。这件玉雕长25厘米,宽10.8厘米,高15.5厘米,展现的是婉约清新的江南庭院,艺术场景与故宫所藏油画《桐荫仕女图屏》十分相似,堪称一幅“立体油画”。虽然该玉雕的视角仅局限于院门这一狭小的范围,却意境非凡,生动有趣:院门为圆月形,两扇门为对开式,其中一扇紧闭,另一扇微微打开;两位身着长衣的少女分别立于大门内外,一位手拿灵芝,一位手捧宝瓶,两相对望,似窃窃私语之状。
故宫收藏的《桐荫仕女图屏》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油画,出自宫廷画家之手,运用了明显的焦点透视法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巧匠手下无弃物
在《桐荫仕女玉山》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桐荫仕女玉山》的两面
清乾隆年间,宫廷造办处玉器坊的玉石匠人用新疆进贡的和田玉雕琢出一只精美的玉碗。剩余的残料本应丢弃,有位苏州籍匠人灵感涌现,在这块残料上进行了二次创作。他巧妙地利用挖掉玉碗之后的凹陷处,将其设计成门洞,然后在门洞内外两侧周边雕刻出桐树、蕉叶、山石和石桌,所雕刻物事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乾隆皇帝看到这件玉雕后爱不释手,大加赞叹,甚至称它胜过春秋时期的和氏璧,还特意为此题诗一首:“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簷蕉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
这首乾隆御制诗就阴刻在器底,并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题”及“乾”“隆”印各一。同时还有文曰:“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且仍完璞玉。御识。”文末有“太璞”印。
玉料首选和田玉
所谓山子,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石雕摆件,大多陈设在书房或卧室,因为它表现的主要是山水田园风光,仿佛一座微缩假山,故而得名。山子有大有小,大的甚至可重达数吨,山子所用石料种类繁多,如钟乳石、太湖石、灵璧石、汉白玉等;小的则可以手持把玩,一般为名贵玉石,如和田玉、翡翠、青金石等,其中以和田玉为首选。
图②
和田玉是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属于钙镁硅酸盐矿物,其次含有角闪石、阳起石等其他多种矿物成分,质地较为坚硬,莫氏硬度为6~6.5。人们根据产地的不同将和田玉分为山料、山流水料、子料和戈壁料四种类型。所谓山料,为原生矿的和田玉,块度大小不一,多为尖锐的棱角状;若原生矿经过风化作用崩落之后被河流搬运了一段距离,即为山流水料,它们主要出现在河流的中上游,块度较大,表面较光滑;若原生矿经过风化作用崩落之后被河流搬运到较远的距离,即为子料,子料主要产于河流中下游或冲积扇中,多为滚圆状,表面非常光滑;戈壁料则指的是早期的山流水料或子料因河床改道而被遗留下来,经自然环境的风吹日晒雨淋等的作用,玉料外表凸凹不平。
图③
在以上四种类型中,山子多选用和田玉中的子料进行雕刻,这是因为子料圆滑的外表更利于玉雕匠人进行创作,既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玉料浪费。
除了按照产地划分外,和田玉还可以按照颜色划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等。一般来说,在质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白玉为贵,其他品种的和田玉价值相对低一些。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桐荫仕女玉山》所用材质即为和田玉中的白玉,上乘的玉料加上精湛的雕工,才使其价值连城。
并非简单“立体画”
我国的玉山子艺术开始于宋代;到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历史上,商业发达的苏州云集着一大批远近闻名的玉雕大师和玉器商铺,各种精美的玉饰和小摆件深受人们喜爱。扬州同样也是著名的玉雕加工地,与技艺精巧细腻的苏州工匠相比,扬州工匠更擅长雕琢大型玉件。因此,在玉石界有这样两句话“和田玉,苏州工”和“天下玉,扬州工”。
图④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对创作山水画进行过一番理论总结,其中的主要观点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由于玉山子的创作过程经常以山水画作为参照,常选取山水画的局部特写进行创作;所以,王维的观点对于创作玉山子也有指导意义。
不过,玉山子并不是将山水画进行简单的“立体化”;相比之下,它更注重表现山石、建筑、植物和人物的细节特征。由于受玉料本身的限制,玉山子无法过多渲染色彩,故而以山水空间层次和人物形态描绘作为创作的重点。
重器千秋难败毁
图⑤
精雕细琢的玉山子曾是皇室最爱的贡品种类之一,故宫博物院迄今仍然珍藏着许多这样的文物,比较著名的有《碧玉采玉图山子》(图②)、《翠雕人物山景山子》(图③)、《翠雕鹤鹿同春图山子》(图④)、《青金石御制诗山子》(图⑤)、《青金石雕松泉人物山子》(图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禹治水图玉山》(图⑦),堪称镇馆之宝。
⑥
清乾隆年间,人们在新疆昆仑山脉的密勒塔山发现一块重量超万斤的和田青玉。乾隆皇帝闻讯十分高兴,便下令将玉石立即运往紫禁城。
如何运送这块玉石?运来之后,用它做什么呢?
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运送如此硕大的一块玉料实在是个大问题。为了能尽快把这块玉料安全运抵北京,人们专门制作了一辆轴长约12米的大型运输车,动用上百匹马和上千名劳役,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时3年多的时间才终于走完4000多千米的漫漫征途。
图⑦
在这块玉料还没有到达北京之前,乾隆皇帝就已经开始让造办处的能工巧匠设计玉雕。喜欢收藏字画的乾隆皇帝想起一幅宋代名画《大禹治水图》,这幅画因年久而褪色破损;于是,乾隆皇帝就想让工匠以此图为蓝本重新创作玉雕,以求永久保存。为保证玉雕创作的万无一失,造办处先对玉雕前后左右四面都设计了图纸;然后,制成蜡样,征求乾隆皇帝意见,待他同意之后又照蜡样做成木样,并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将玉料和设计图纸一并送到扬州,交给两淮盐政玉作坊进行雕琢。经过数百名玉石工匠6年多的努力,终于雕琢完成。
《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铜铸底座高60厘米,重5330千克。整体看上去仿佛一座大山;远看,山峰连绵不绝,浑然天成;近看,流水百折千回,白瀑悬空;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成群结队的劳动人民,他们有的抡锤开山,有的合力抬石,定格的画面生动地展现了大禹当年率领劳动人民战天斗地、开山凿渠的壮观景象,人物劳动情景与山水树木相互映衬,令人叹为观止。如今,人们在看到这件玉山子时依然感觉震撼。
“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这是乾隆皇帝对《大禹治水图玉山》的赞美,其实也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玉山子艺术的完美诠释。由于它凝聚了玉石的自然价值和雕刻的艺术价值,堪称天、地、人共同创造的珍宝,值得后世珍藏和传承。(马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