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顶的跑兽,九龙壁上的腾龙,宫门前的彩色雕花,这些建筑装饰形态各异,却都是由同一种材料—琉璃制成的。琉璃,也称“流离”,最初用于形容陶器表面的釉质流光溢彩。据考证,“琉璃”一词源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后来又慢慢演化出“琉琳”“玻理”“璧流离”“缪琳琅”等词。对于不熟悉琉璃制品的人来说,看到“琉璃”二字常常会与“玻璃”混淆,其实只要想想北京紫禁城那金灿灿的琉璃瓦殿顶,你就不会再搞混“琉璃”和“玻璃”了。
琉璃瓦上的历史
紫禁城,这座占地72万平方米的明清皇宫,其中有15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使用了琉璃构件,除了琉璃瓦,还有琉璃螭吻、琉璃墙砖、琉璃花等琉璃装饰物。琉璃烧制技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但将琉璃用于建筑构件则是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魏时有史书记载,当时有人将琉璃瓦件用作建筑材料,建造可以容纳上百人的华丽宫殿,琉璃带来的璀璨和辉煌让人觉得那仿佛是神明之作。在唐代和宋代建筑中,琉璃构件的使用则更加普遍,到了明清时代,琉璃瓦已经成为很多重要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据统计,中国至少有 25个省份至今保留着古代琉璃建筑,足见琉璃构件在古代建筑中应用之广。
琉璃烧制是一种陶瓷工艺,主体为陶坯(胎体),二氧化硅约占胎体成分的50%~70%,三氧化二铝约占20%~30%,琉璃表面晶莹剔透的釉质是由二氧化硅与其他金属氧化物混合而成。釉质中金属氧化物比例不同,烧制后会显现出不同颜色。紫禁城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黄色琉璃瓦,如果你站在景山上向南眺望,阳光下的黄色瓦片会在你眼前汇成金色的海洋。为什么明清皇宫要选用黄色作为琉璃瓦屋顶的主体颜色呢?这与古代的五行说有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对应不同颜色,土地之色为黄色且居于中部,故黄色为中央之色。选择以黄色琉璃瓦铺设皇宫殿顶,以示皇权居于正中,统摄四方。
紫禁城中的殿顶琉璃瓦并非只有黄色,还有以绿色、黑色琉璃瓦铺设的建筑,此外亲王、贝勒等皇族也可以在府邸使用绿色琉璃瓦。明代,太子讲学设于文华殿,该建筑使用了绿色琉璃瓦,后来被嘉靖皇帝改作皇帝用宫殿,又换成了黄色琉璃瓦。收藏《四库全书》等古籍的文渊阁则采用了黑色琉璃瓦,这是因为黑色对应着五行中的水,藏书之地最怕火灾,在传统观念中,黑色琉璃瓦能以水克火。另外,古代匠人还将一种很俏皮的琉璃瓦拼接方式融入了皇宫建筑,这就是“剪边”。“剪边”是指屋顶琉璃瓦的主体颜色与边缘(屋脊和檐口)颜色不同。紫禁城中有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佛堂,名为雨花阁,其殿顶分为三层,中间层是黄色琉璃瓦配蓝色剪边,最底层是绿色琉璃瓦配黄色剪边。活泼灵动的剪边也常用于园林建筑,让亭台楼阁更加俏丽多姿,如宁寿宫花园中的碧螺亭,亭顶主体为孔雀蓝琉璃瓦,紫色琉璃瓦为剪边,点缀在屋脊和檐口,增加了小亭的色彩层次。
琉璃瓦的颜色关乎建筑的等级和功能,琉璃瓦的大小也有学问。与一目了然的颜色不同,瓦片的形制是一般人很难注意到的细节。据《大清会典》记载,按其规格琉璃瓦件可分为“一样”至“十样”,等级最高、最大的为“一样”,等级最低、最小的为“十样”。但研究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清代皇宫中公认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的殿顶没有使用最大的“一样”。此外,遍寻紫禁城也没有发现规格为“十样”的琉璃瓦件。可见,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铺设过“一样”和“十样”的琉璃瓦件,从“二样”瓦到“九样”瓦这8个规格,才是最常见的琉璃瓦件。太和殿殿顶采用了最大的“二样”黄色琉璃瓦,等级次之的保和殿则采用了“三样”瓦。下一次你去故宫游玩,可别忘了观察殿顶琉璃瓦的小细节。
宝相花琉璃盒子
与琉璃世界相遇
想近距离领略建筑上的琉璃之美,紫禁城是绝佳选择。位于乾清宫前的天街,将这座皇家宫城分为外朝和内廷两个部分,外朝建筑庄严肃穆,所使用的琉璃构件也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殿顶上;内廷建筑上的琉璃构件则更加丰富、精美、华丽,除了最常见的琉璃瓦,大门、照壁、亭子、宫墙、花坛等处都有造型多样的琉璃制品,俨然一个露天的琉璃博物馆。
虽然紫禁城的外朝建筑上琉璃构件种类相对较少,但是也有内廷建筑上绝不会出现的琉璃装饰。紫禁城殿顶垂脊上的琉璃跑兽随处可见,但只有等级最高的太和殿上的跑兽数量最多,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一共10个。特别是排在第十位的行什,你只能在太和殿上看到,内廷宫殿上无法看到它的身影。
保和殿上的吞脊兽
太和殿上的吞脊兽
太和殿正脊上的吻兽,俗称吞脊兽,也值得细细品味,它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吞脊兽(总高3.4米,重4.3吨),而且还藏着这座建筑的时代密码。要找到密码,你首先要走到位于太和殿北侧的中和殿,给太和殿上的吞脊兽拍一张照片,再给保和殿上的吞脊兽拍一张照片,当你对比两幅照片,会发现有一细微的差别,比如,太和殿上吞脊兽上的剑柄与保和殿上吞脊兽上剑柄的形状是不同的,后者剑柄的顶部偏向了一边。明明可以采用完全一样的吞脊兽,为什么工匠要在这样微小的细节上下功夫,增加施工难度呢?其实,这个细节差异并非设计者或者建筑工匠刻意而为,而是因为两个貌似双胞胎的吞脊兽,并非“出生”在同一个时代。太和殿曾经历过多次大火,在不断修复的过程中,琉璃构件基本上换成了清代的烧造式样,但幸运的保和殿一直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吞脊兽依然是明代琉璃构件的模样。
保和殿北侧正对着乾清门。如果说古代的午门象征着“国门”,那么乾清门就是皇帝的“家门”。这座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内廷大门,将家与国进行了空间分割,虽然少了外朝大门的气势,但却多了几分内廷守卫者的亲切。正门两侧的红色宫墙处有两个照壁,每座长10米,高 8 米,呈“八字”形矗立在乾清门两旁。这对照壁除了有装饰作用,还制造了一种视觉幻象。从保和殿台基到乾清门距离只有30米,但建筑之间的高度相差很大,会对乾清门产生压迫感。这两个照壁的“八字”方向符合透视原理,乾清门正好处于“八字”的交点上,便从视觉上“拉长”了保和殿和乾清门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更加开阔舒展。
“八字”照壁底部是须弥座,主体部分为红墙,上面装饰着大型琉璃花雕饰,顶部则是被黄色琉璃瓦覆盖的庑殿顶建筑式样。红墙中央呈橄榄状的琉璃装饰被称为“盒子”,墙面四个角上的琉璃装饰叫“岔角”。这座照壁的琉璃盒子不仅形制大而且十分繁复,底部为黄色花瓶,绿色的枝叶间有9朵盛开的黄色宝相花,还点缀若干黄色花苞,岔角中的花卉与盒子中的颜色一样,形态略有不同,彼此呼应。宝相花并不是植物名,而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是对自然花卉(主要是莲花)作艺术处理形成的图案。整座照壁只使用了黄、绿两种颜色的琉璃,纯粹的色彩在工匠们手中碰撞,化作了线条柔美、繁茂华丽的琉璃花,在紫禁城的四季轮转中不眠不休地绽放。
穿过乾清门进入内廷,向西走可以抵达清代皇帝(自雍正皇帝以来)的居所—养心殿,这里也有一座值得驻足欣赏的琉璃照壁。与乾清门两侧的“八字”照壁不同,这座位于养心门左侧的照壁,顶部为琉璃瓦,墙面主体也被青绿色矩形琉璃墙砖覆盖,每一块琉璃墙砖的色泽均由深入浅,根据一定规律排列在一起,照壁表面仿佛泛起绿色的波纹。养心殿的照壁所处位置更加私密,盒子的形制较小。琉璃制成的白色水鸟在水波中嬉戏,身后有柔美的荷花与荷叶,高耸的青绿芦苇,与乾清宫仅有黄绿两色的盒子相比,这个琉璃装饰增加了白色和蓝色,雕工也更加精细,构图自然清丽,更富人文气息。
大同九龙壁上中间的黄龙
故宫九龙壁上的正龙
北海九龙壁上中间黄龙与大同九龙壁造型相似
如果你不想错过故宫最著名的琉璃照壁—九龙壁,那离开中轴线建筑群之后,就要向东走,前往宁寿宫区。五彩琉璃九龙壁位于外东路皇极门,高约3.5米,长约30米,墙面上共有九条姿态各异的巨龙,由270个琉璃塑块组成,居于中央的巨龙为黄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其左右两侧的巨龙姿态不同,颜色也有变化,代表八旗子弟。
九龙壁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造的,当时中国已经有两个九龙壁,一个是位于山西大同的体量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九龙壁,还有一个是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位于北海皇家园林的九龙壁。北海九龙壁的设计方案主要取材于大同九龙壁,但故宫九龙壁的造型设计与前两者不同,比如,位于中间的黄色巨龙为“正龙”,面部正对前方,双眼圆睁,十分震撼。故宫九龙壁和北海九龙壁的龙为五爪,而大同九龙壁的龙为四爪,这是因为只有皇宫的御龙才能采用五爪形制。此外,故宫和北海九龙壁上的巨龙龙尾是鱼尾造型,而大同九龙壁上的龙尾均为蛇尾造型,这也是因为鱼尾造型只能用于御龙。
皇极门前的九龙壁气势恢弘、色彩丰富,上部为蓝色的天空、祥云、山石,下部为绿色的海水和白色的海浪,九条巨龙盘旋在天水之间,无论是体量、造型还是工艺水平,这座雄伟华丽的建筑都可谓琉璃艺术的集大成者。不过,这座琉璃照壁的一条白龙腹部却有一处木雕。这是由于建造之时该处琉璃塑块损坏,重新烧造已经来不及了,情急之下工匠用楠木雕出龙鳞并刷上白色涂料替代琉璃构件,验收时,见多识广的乾隆皇帝竟然没有发觉,工匠们总算逃过一劫。
琉璃中的智慧
当太阳升起,紫禁城建筑群会格外艳丽,黄、蓝、绿、黑等各色琉璃瓦带来壮丽、璀璨的美景。琉璃瓦是阳光最好的搭档,平整光滑的釉层表面有极好的光泽度,能最好地呈现阳光的灿烂辉煌。想让琉璃瓦获得高光泽度,需要具有高折射率的氧化物材料来帮忙。古代制陶工艺采用氧化铅制造琉璃瓦,而现代制陶工艺不仅选用氧化铅,还会使用折射率更高的氧化钛。为何古代工匠放弃了折射率更高的氧化钛呢?原来,氧化铅的熔点为888℃,而氧化钛的熔点却高达1850℃,在烧制工艺上氧化铅要更简便、更容易实现。同时,氧化铅可降低釉料在熔化时的黏度,加大釉料的流动性,形成更加光滑平整的釉面,增强光泽度。这样的选择一举两得,十分巧妙。
普通的百姓人家一般使用陶瓦,皇宫采用琉璃瓦屋顶只是为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吗?事实并非如此,琉璃瓦还有不少实用功能。比如,釉层不仅让琉璃瓦流光溢彩,还能反射阳光,避免光线直射屋顶造成室内升温。与陶瓦相比,琉璃瓦导热系数小,也就是说屋外与屋内的热量交换少。在炎热的夏季,琉璃瓦可以阻隔殿宇外的热气;寒冬之时,殿宇外的低温不易传至屋顶内部,可维持屋内炭火带来的温暖。
琉璃瓦色彩鲜艳、表面光滑的特点还给鸟儿们带来了一些麻烦。鸟类的视觉系统不太适应大面积的鲜艳颜色,琉璃瓦光滑的表面则让鸟儿的着陆、行走都很困难,也无法长时间在屋顶休憩。这些麻烦让鸟群对紫禁城的殿顶敬而远之,客观上保持了殿顶洁净,很少留有鸟粪。紫禁城建筑群殿顶与地面形成一定角度,琉璃瓦几乎不吸水,雨水落到瓦顶时,能够沿着琉璃瓦当、滴水排向地面。即便琉璃瓦上留有一些污渍、鸟粪,只要经过一次大雨的冲刷,就会洁净如新。
大雨让皇宫的殿顶更加光洁,但对于铺设陶瓦的房屋来说,雨水则留下一个隐患。由于陶瓦吸水量大,雨水会大量存于陶瓦中,随后又会在风吹日晒中逐渐蒸发,但雨水中的可溶性盐会留在陶瓦中,并变成结晶状态胀裂瓦片,产生细微裂纹。日久天长,细微裂纹会慢慢变深变长,最终导致陶瓦碎裂。琉璃瓦吸水极少的特性不仅保护了建筑物,也保护了自身,与吸水量大的陶瓦相比,琉璃瓦能更长久地保持完好。
虽然琉璃瓦比陶瓦更耐风化和腐蚀,但是几百年的风霜也让其中一些瓦片出现了损毁、剥釉问题。就在几年前,故宫博物院的专家组成了研究琉璃构件的项目组,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方法、科学仪器详细探究紫禁城中的琉璃制品,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传统工艺技术特点。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发现了琉璃剥釉的根本原因,制定出了一套有效保护和修复琉璃构件的方案。因此,我们现在能够看到更多修复如初的琉璃瓦被重新铺设,曾经斑驳的琉璃瓦片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以土为胎,烈火淬炼,承接雨雪,抵御风霜,在紫禁城中,我们的祖先用自然的元素赋予每一片琉璃瓦生命,创造了一个瑰丽的琉璃世界;600年后的我们依然钟情琉璃的光彩,赞叹工匠的技艺,依然以创新的方式不断探寻琉璃世界中的秘密,传承古老的东方智慧。(田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