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印象

 

澳门大桥

 

一谈起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少人向往它奢华现代的一面,也有人独独喜欢它历经锤炼后的厚重感与独特韵味。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最早涉足的地方之一,澳门见证了400多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踏着斑驳的碎石子路,穿梭在人群熙攘的老街巷子,中式庙宇与西式教堂并存,中国传统文化与葡式风情交融,就好像翻开了一部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艺术史。在澳门半岛旧城区,有我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2005年7月15日,由22座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组成的中国“澳门历史城区”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是澳门

澳门地处我国大陆南部沿海,珠江口西岸,包括澳门半岛、仔岛和路环岛等。它东隔伶仃洋(零丁洋)与香港相望,距离仅61千米,共扼珠江口咽喉;西与广东珠海湾仔镇一衣带水,只隔不足1千米宽的濠江水道;北边以沙堤与珠海拱北相连,陆界仅有240米;南边为浩瀚的南海。

澳,本意指海边弯曲可以停泊船舶的港湾。“凡海中依山可避风,有淡水可汲曰澳。”“澳有南台北台,台者山也,以相对,故谓‘澳门’。”“澳门”之称形象地概括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此外,澳门还有濠镜澳、濠江、濠镜、香山澳、濠海、马交等称谓。“澳有南北两湾,可以泊船。或曰南环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马交的由来是葡萄牙人称“妈阁”之音译。

 

 

大炮台

 

澳门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近年来考古发现表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即在澳门及其邻近地区繁衍生息。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中国,澳门正式绘入中国版图,成为当时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晋代起,这里属东官郡。隋代属南海县,唐代为东莞县。北宋时,史书《太平环宇记》将距濠境甚近的五桂山称作“地多神仙花卉”的“香山”,是个“仙境”。

南宋初年,北方动乱,民众纷纷南迁。濠镜地区吸纳不少居民。1152年,南宋政府析东莞县境,并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滨海之地置香山县。濠境划入香山县所辖(今中山市)。1278年元月,宋端宗赵在广州失陷后乘船逃至大横琴岛的井澳(即仙女澳),不久病死于濠镜东之大屿山。在井澳等洋面,南宋军民还与元军进行了海战。宋军败后,被俘的文天祥在经濠镜东的伶仃洋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过零丁洋》。

 

澳门特区政府总部

 

元明时期,濠镜附近“海寇”出没。明洪武年平定“海寇”后,因大横琴岛山势幽峻,易于伏寇,“诏虚此地”。濠镜、望厦等地允许百姓定居,因而定居澳地人员渐增。起初,澳地居民多茅屋草舍,以割、捕鱼等为生。又称牡蛎,可见,澳门别称中原有的”字,正是其特产“”之故。后文人雅客将“”改为“濠”字。

 

西风东渐第一城

澳门自明清以来深受中西文化交流的濡染,400多年来,澳门在多元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迎着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海风,徜徉在澳门老城区,到大三巴牌坊前留个影,在圣老楞佐教堂聆听礼拜的钟声,在妈阁庙上柱香,在已有150多年历史的“义顺炖奶”老店来一碗“驰名双皮炖奶”,在玛嘉烈蛋挞店品尝香酥美味的葡式蛋挞,然后在充满地中海诗情画意的议事厅广场找个长椅歇歇脚,细细品味这东方和西方、古典和现代相映成趣的别样澳门。

自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以晾晒船上货物为借口,靠行贿登上澳门这块土地后,从租居、强占到霸占,400余年中,澳门客观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世界各地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建坟场……华夷杂处中,自然留下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著名历史建筑,它们主要可以概括为具有南粤格调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具有南欧风格的葡式建筑以及杂揉中葡建筑风格的混合式建筑。

在澳门,无需刻意找寻,你随处可见这样的景致:供奉中国海神妈祖的妈阁庙与在澳门被一般民众认作航海主保的圣老楞佐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生活区亚婆井前地旁坐落着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大宅;圣若瑟修院是神学院,却是专为培养中国修士而设的;岗顶前地上有葡人“大会堂”岗顶剧院,也有中国富绅何东的旧居。议事厅广场四周的大三巴牌坊、主教座堂、仁慈堂、玫瑰堂的西式建筑与三街会馆(关帝庙)、营地街市、卢家大屋、哪吒庙等中式建筑毗邻而居。

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澳门由此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罗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罗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等;这里有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中国现存最古老且完整的修道院,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远东地区第一座灯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炮台群……

 

澳门地标大三巴牌坊

初到澳门,几乎所有人都会去参观大三巴牌坊,那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大三巴牌坊位于炮台山下,为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址。“三巴”是“圣保罗”的粤语音译。因这座中西合璧的石壁形似中国传统牌坊,故被称作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也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历史见证。明万历十一年(1583),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在这里改绘世界地图为《万国图》,加上中文标识后,送给中国地方政府。明隆庆三年(1569),大三巴附近建起了圣加扎西医院。葡萄牙医生戈梅斯从澳门将“种牛痘”引入中国,医治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建起了东亚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罗学院,在实施西方教育的同时,学院还对即将进入东方的传教士进行东方文化的培训。作为远东地区的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罗学院成立于1594年,1762年结束。其附属的圣保罗教堂是当时东方最大的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1835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学院及其附属教堂,只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这就是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这座牌坊高27米、宽23.5米,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牌坊上面的装饰雕刻却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这在任何一座西式巴洛克建筑上是绝无仅有的。牌坊由3~5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无论是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圣婴的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栩栩如生,堪称“立体的圣经”。

 

中式传统建筑比比皆是

澳门不乏以庙宇和民宅为主的传统中式建筑,典型的代表有妈阁庙、关帝庙、哪吒庙以及郑家大屋和卢家大屋。

 

妈阁庙

 

妈阁庙、普济禅院、莲峰庙被并称为澳门三大禅院,其中,妈阁庙为三大禅院之首。妈祖阁位于澳门半岛西南端内港入口处,背山面海,沿崖而建,风光优美。整座庙宇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四座主要建筑,石狮镇门、飞檐凌空,是一处极富中国特色的古建筑群。各部分分别建于不同时期,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今日能看见的整体建筑是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成的。

整座妈阁庙主要供奉的是妈祖。妈祖对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澳门,妈祖信仰亦相当兴盛,尤其是对于当地渔民,每年,渔民们都会举办隆重的祭拜仪式。妈阁庙平时香火不绝,遇上每年农历除夕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后”神诞,四方香客云集于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并举行丰富多彩的节目助兴,妈阁庙上紫烟弥漫,一派祥和,这就是澳门八景之一的“妈阁紫烟”。

普济禅院又名观音堂,坐落在澳门美副将大马路,背倚澳门半岛北部的望厦山。传说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创院禅师是循智大师。几百年来几毁几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该庙宇是澳门三大禅院中最大的一处,也是保存较好的禅宗寺院之一。普济禅院与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于此。《望厦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丧失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禅院东侧紧邻慧因大师纪念亭处有一石桌,桌旁有石条凳,即为1844年7月3日清政府两广总督耆英与美国特使顾盛签约之处。

 

 

关帝庙

 

三街会馆(关帝庙)位于议事亭前地左侧。“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是三条街道的商行商人组成的议事场所。澳门的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之所以同时拥有“三街会馆”和“关帝庙”两个名称,自然与其本身的发展历史有关。三街会馆具体始建年份暂未确定,一般认为其建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建造目的在于为华商们提供一个结社集会的场所。在主要作为商业会馆时期,关帝已经在建筑内受到供奉,但主要是作为华商群体在会馆内的信仰,并非建筑的主导功能。直到1913年,该建筑的功能发生了较大转折,是年,澳门商会成立,商业会馆的功能逐渐淡化直至消失,最终演变为纯粹祭拜关帝的庙宇,并一直延续至今。

澳门的哪吒信仰较为兴盛,也建有以其为供奉主神的庙宇,其中一座哪吒庙就位于大三巴斜巷,毗邻大三巴牌坊。它们一个代表中国传统的庙宇,另一个是西方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两者在空间上的共存显示了澳门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因而大三巴牌坊、哪吒庙常被视为澳门中西文化和洽相处的象征。

 

 

哪吒庙

 

哪吒庙面积不大,仅有38平方米,主体建筑由门厅和正殿两进式砖木结构组成,但并无天井过渡,这在传统中式庙宇中十分罕见。门厅三面以黑色木栅栏环绕,正上方挂有“保民是赖”牌匾,体现了民众对哪吒的赞扬和歌颂。正殿正门立有“哪吒庙”牌匾,两侧立柱上有对联。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哪吒诞辰,哪吒庙均会举行包括贺诞粤剧表演及哪吒圣像巡游等在内的盛大庆祝活动。

在澳门历史城区的几十处文物建筑中,郑家大屋是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民居建筑群。其建筑具有广东传统民居特征,同时也糅合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可谓中西合璧。

郑家大屋规模很大,由郑观应之父郑文瑞始建。现占地约4000平方米,纵深达120余米,由多座不同风格建筑及开放空间组成,大小房间有60多间,呈不规则狭长形,是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按照顺序依次为大门、辅助房区、门楼及主房区。在郑家大屋的轿道与主房区之间建有一座“荣禄第”门楼作为过渡,门楼后门上方挂有“崇德厚施”牌匾,是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赠送给郑家的。1877、1878年间,山西大旱,郑家尤其是郑观应从民间筹集了大笔款项,为山西度过这场灾难提供了巨大帮助,于是曾国荃赠送此牌匾以示感谢。

由于郑观应及其父郑文瑞曾任清朝职官并封为荣禄大夫,故在其宅内二进院落中还悬有“荣禄第”匾额。郑观应是中国戊戌变法之前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1886~1891年,郑观应就在这座大屋内完成了中国近代有名的著作《盛世危言》。

卢家大屋又名金玉堂,是晚清时期澳门著名华商卢九家族的旧居。该组建筑由厚青砖建造,是典型的中式两层大宅,也是晚清粤中民居温婉纤细建筑风格的典型。大屋内的装饰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扇门、壳窗等建筑元素,又有假天花、满洲窗等西式建筑元素。假天花用于遮挡楼板木材,上面的孔有助于疏通空气,满洲窗则镶以彩色玻璃,颜色鲜艳耀眼,两者之间又夹有中式的木板壁雕花,两种特色装饰共冶一炉,饶有趣味。

 

美食天堂

澳门是一个历史悠久且“血统”复杂的城市,除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娱产业,当地饮食也凸显出融汇中西的特征,兼具东西方风味。

 

 

 

正宗的葡国菜强调食物的原味,味道比较浓重,代表菜式有红豆猪手、炒蚬、海鲜饭等。经改良的澳式“土生葡菜”的典型菜式包括烧腊、非洲鸡、沙爹、马介休、猪扒包等。在澳门半岛的南湾街、议事亭前地一带和西湾民国大马路以及仔的官也街、路环黑沙海滩附近,都有不错的澳门菜和葡国菜餐厅。

除了菜品考究的餐厅,澳门的路边小铺也有让人惊喜的美味。位于河边新街一带的大排档,往往临马路露天而设,大多经营家常菜,且营业到深夜,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常慕名前来。

澳门的甜品和糖水别有一番风味,议事亭前地、福隆新街和新马路一带知名的甜品店经常挤满了排队的人,葡式蛋挞、鸡蛋布丁、雪耳炖木瓜、核桃露、木糠蛋糕、双皮奶、椰汁杏仁糊等,足以令喜欢甜食的人流连忘返。

澳门当地的烹调食材深受西方的影响,吸收了葡萄牙、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等地区的丰富食材,呈现出各地食材荟萃的局面。食材的异域多样使得澳门诸多美食均是由各地食材混搭而成。如马介休,来自于葡语Bacalhau,即鳕鱼经盐腌制但并不风干保存而成,被誉为葡萄牙人的国宝级食材,也是诸多澳葡菜的主料,配以东方的食材如米饭等,制成的马介休炒饭堪称一绝。猪扒包,则采用葡萄牙人钟爱的牛油面包,辅以中国人喜爱的煎炸猪排,中西方食材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葡国鸡”是澳门土生葡人首创性地融汇了中式烹调鸡的烧法,加入东南亚香料,最后用西式烹调的烤法制成。“什锦饭”更是一道中西合璧的主食,以番茄汁调味的米饭为主,配以香肠片、中式火腿、鸡肉、葡萄干、煮熟的鸡蛋、土豆和炸面包干等。

澳门别具特色的葡式甜品—“巴基糖”,用糯米、椰肉末、糖和牛奶制成;“薯仔饼”用香薯、椰肉末和鸡骨制成;“耶稣枕头”用面粉、鸡蛋、糖和椰子制成。著名的“葡式蛋挞”,则是由英国人将葡萄牙蛋挞带到澳门,改用英式奶黄馅并减少糖的用量后,成为闻名世界的澳门美食。

在澳门,一幅幅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见证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这就是澳门的独特魅力。(刘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