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圈里明明白白的鄙视链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槅扇;上面是用木结构屋架造成的屋顶,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西方人称誉中国建筑的屋顶是中国建筑的冠冕。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不同的屋顶相互组合、穿插,又会形成不同的屋顶形式。而屋顶曲线的变化也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社会等级和审美理想。


        古建筑屋顶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讲究尊重天地,顺应自然。而建筑是人们心中的宇宙,由天圆地方象天法地等思想衍生而来,古人选择性地把建筑做成上下两部分,在整个建筑中屋顶最接近天空,屋顶的曲线和向上翘起的飞檐具有升腾感,展现飞向天空的意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

        不同形制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屋顶的表现形式曲起程度及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演变大致经历了雏形、形成、发展和成熟等阶段。原始社会是雏形时期,此时生产力低,人类思维简单,房屋主要满足居住功能。形式有双坡和四面坡,建造随意还谈不上审美。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屋顶在奴隶社会形成,开始追求审美。封建社会前期是古建筑屋顶的发展阶段,几种基本的屋顶形式均已出现,此时的屋顶以直坡为主,肩折无曲。到了明清时期,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建筑的屋顶形制趋于成熟。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鼎盛时期,建筑气魄宏大,屋顶也呈现雄浑宏大的风格,彰显大唐盛世的风范。宋朝建筑的屋顶细腻并富有装饰性,明清时期,建筑的屋檐深度减少,整体形体简练但细节繁琐。不同的是,明代的屋顶朴实壮大,清代则更注重庄严雄伟。


        屋顶形式体现的“等级”观念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例如古代建筑比较重要的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五种屋顶,每种屋顶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不同等级的建筑,须按礼制对应选用不同形制的屋顶,总体来说,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除此之外的其他屋顶等级就没那么明确了。

 

庑殿顶

        庑殿顶 庑殿顶的标志是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斜脊),所以又叫五脊顶。四条垂脊不像一般民居那样直着下来而是向四角分开,屋顶前后左右形成四个倾斜而且略呈弯曲的屋面,屋面向内凹陷形成弧度,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弯曲度较屋面为大。屋面形成四出水所以又称四阿顶。“阿”在古汉语中有屋栋、正梁之义。


太和殿

        庑殿顶分为重檐庑殿顶和单檐庑殿顶,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个挑角各有一条短垂脊,一共有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是一种只有宫殿及殿堂建筑才能采用的屋顶形式,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其典型代表是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少林寺大雄宝殿,也是重檐庑殿顶。单檐庑殿顶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故宫体仁阁、弘义阁、天坛祈年门等。

 

歇山顶

        歇山顶 歇山顶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因此又名九脊顶。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下半部分为庑殿顶的样式,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有无三角形的山花板和戗脊是歇山顶与庑殿顶之间最为明显区别。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歇山顶与庑殿顶一样有重檐歇山顶和单檐歇山顶之分。重檐就是在歇山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

 

太和门

        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太庙正殿等。单檐歇山顶广泛应用于皇家建筑和大型的公共建筑之中,例如宫殿中的诸建筑,各地的城门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

 

圆角攒尖顶

        攒尖顶 其特点是屋顶为圆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也称为宝顶。攒尖顶常用于面积不大的亭、榭、楼、阁和塔等景观建筑。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圆形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由竹节瓦逐渐收小为宝顶。代表建筑是天坛内的祈年殿,它就是鎏金宝顶三层檐圆形建筑。二是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即需要而定,有四条垂脊、六条垂脊、八条垂脊的,分别称为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故宫中和殿就是四角攒尖顶。另外,故宫交泰殿、御景亭等都是攒尖顶。

 

故宫三大殿

        上图从左往右依次是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张图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屋顶和建筑等级的对应关系。建筑体量上和重要等级来说,太和殿最大,等级也最高,保和殿次之,中和殿最小。与之对应的太和殿使用重檐庑殿顶,保和殿使用重檐歇山顶,中和殿则使用攒尖顶。

 

悬山顶

        悬山顶 悬山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是两坡出水的殿顶。其特点是在山墙处的檩(桁)不像硬山顶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中,而是伸出山墙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使屋檐向前悬伸,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悬山顶,又名挑山顶。但檩(桁)暴露在山墙外易受风雨剥蚀,为了使建筑既外形美观又保护露出山墙的檩(桁),于是建造师在挑出的檩(桁)外端钉一道厚木板,这一道厚木板叫搏风板,使出墙的檩头不受风雨侵蚀。

 

文昌院

        悬山顶主要运用在民间建筑,也运用于神库神橱的建筑当中,北京颐和园文昌院的卷棚式悬山顶是这类建筑物的代表。

 

硬山顶

        硬山顶 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以屋顶上面的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屋顶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故名硬山顶。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在山墙上是没有挑檐的,就是一刀切齐平,而悬山顶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硬山顶的等级较低。硬山顶出现较晚,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大多不用硬山顶。据史料记载,硬山顶的形式只能用于六品以下的官吏及平民建造房屋时使用。因此硬山顶是民间建筑最为常见的样式,小型寺庙、南北民居等多为硬山顶。

        “等级”是一种区分高下差别的主观意识,在古代它是统治者为了扩大控制和巩固统治范围,而建立的一种封建制度。这种等级观念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的装饰和色彩上也有体现。比如皇家宫殿中多采用黄色的琉璃瓦做为装饰,而平民建筑屋顶则只能采取黑白灰色调。屋顶脊梁上的装饰,如走兽,也表现出了这种心理,等级不同能使用的走兽数目也不同,数目越多等级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