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成书在秦汉之际(公元前3~前2世纪)。《尔雅》不仅是世界辞书史上现存最早的词典,也是世界百科全书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百科类工具书。
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又称《吕览》,全书26卷。收入历史、天文、历法、数学、音乐、农学、科技方面的百科知识,是“中国百科性质类书之渊源”。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187~226)亲自主持,由王象、刘劭等人于220~222年编纂的《皇览》,是中国第一部类书。全书分为40多部、680卷、1000余篇,共800多万字,于隋唐期间佚失。
曹丕
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著、成书于533~544年的《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隋唐之际学者虞世南(558~638)编纂的《北堂书钞》(610年),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类书,与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624年)、徐坚等人编纂的《初学记》(727年)、白居易编纂的《白氏六帖》合称“隋唐四大类书”。
宋代《太平御览》由李昉(925~996)等人领修,于977~984年编成。《册府元龟》由王钦若(962~1025)、杨亿(974~1020)等人奉敕修撰,于1013年成书。这两种类书与《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称为“宋代四大书”。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
明代《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被西方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广收中国古代各类图书8000余种,在永乐皇帝朱棣(1360~1424)主持下,由解缙(1369~1415)等人于1403~1408年编纂而成。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在主编陈梦雷(1650~1741)主持下,于1701~1706年用时6年完成,全书1万卷,1.6亿字;1726年用铜活字排版,印刷了64部。它是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体例较完善、实用价值较高的一部,被西方称为“康熙百科全书”,是中国最早印刷的类书。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叫类书。不像西方百科全书起源于教科书,中国类书一出世便是工具书。与西方相比,中国类书重文史而轻科学技术,另一特点是采辑已有经籍文献,汇辑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