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与健康

 

不久前,美国《生活科学》杂志网站评选出2019年十大奇特医学病例,如紫色的尿、蓝色的血、芥末“伤”心等。在这十大奇特医学案例中,第8条是“薯条吃到失明”。据一份医学报告称,一名英国少年多年来只吃薯条、薯片和其他“垃圾食品”,结果导致失明。这位挑食少年14岁时体内维生素B12含量就已经过低,15岁时出现听力丧失和视力问题,17岁时几近失明,最后被诊断为营养不良性视神经病变。

维生素B12B族维生素中的重要一员。医生表示,这名青少年的视力下降是永久性的,因为缺乏B族维生素会导致有毒物质积累,并最终损害神经细胞。

此前,法国健康杂志Topsantes也曾报道:最新研究显示,孕妇缺乏维生素B12可能增加出生婴儿患肥胖症及2型糖尿病的概率。

 

维生素B12与婴儿健康

维生素B12是一种可溶于水的红色结晶,又称氰钴胺素,是影响人体大脑运转、能量产生、脂肪酸合成的重要营养元素。同时,维生素B12DNA合成和维护神经系统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孕期女性更要重视对它的摄取。

美国科学家发现,孕妇体内维生素B12含量过低时会导致婴儿出生时超重,并且增加罹患高胆固醇症等疾病的风险。

根据上述最新研究,科学家们推测,由维生素B12含量过低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瘦素异常。瘦素又称脂肪抑制素,是一种由脂肪组织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对机体能量代谢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孕妇在怀孕期间如果缺乏维生素B12,其所生婴儿体内的瘦素含量会比正常情况下高出许多。对于婴儿瘦素异常增高这一现象,法国科学家提出了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缺乏维生素B12导致胎儿积累过多脂肪,而过多的脂肪又反过来刺激瘦素的产生;第二种是维生素引起人体基因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促使瘦素增长,而维生素B12的确会影响基因在人体上的作用方式。

 

维生素B12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指因缺乏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维生素B9)引起的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简称“巨幼贫”。人体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会影响造血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红血球不能正常生成,造成未成熟的较大红血球提早释放到血液中,因为这种红血球不具备运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巨幼贫”发生。

孕妇孕前或孕中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都可能会患上该病,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舌炎、低热、水肿等,可引起流产、早产、胎儿发育不良等问题。曾有报道显示,在88位成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中,孕妇占43.2%。

 

 

一旦被诊断为“巨幼贫”,就应当多摄入富含叶酸的新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肝脏、瘦肉等,因为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

在我国,“巨幼贫”的发生有一个特点,即因缺乏叶酸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比较常见,而因缺乏维生素B12所致者则较前者更少。这是为什么呢?这得益于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是植物性食物,因此不可能含有维生素B12。但营养学家在研究发酵豆制品时却惊奇地发现:大豆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这是因为,在豆制品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不仅分解了蛋白质,同时也合成了维生素B12。例如,传统工艺品臭豆腐,其维生素B12含量为1.88~9.80微克每百克,酱豆腐中维生素B12含量为0.42微克每百克,酱类、豆豉、纳豆等其他各种发酵豆制品中也都含有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933年的一天,美国麻省总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个8岁的小患者,这个小男孩已经头痛、嗜睡、呕吐4天了。不仅如此,医生发现男孩有思维发育迟滞、视力障碍及先天性髋关节畸形等症状。尽管医生尽全力抢救,但男孩还是在3天后去世了。尸体解剖发现,致命杀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致脑梗塞。

32年后,“男孩”的侄女也因同样的病症入院治疗,医生根据她的一项尿液化验结果推测:女孩的“叔叔”当年患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对我们来说,同型半胱氨酸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它确实存在于我们体内,来源于一种叫作甲硫氨酸的物质,而甲硫氨酸存在于所有食物的蛋白质中,即我们喜爱吃的猪肉、牛肉、鸡蛋、鸡肉等。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有毒物质,但它可以变成无毒的胱硫醚,然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水平为5~15微摩尔/升,高于此范围即被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愈大。近年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医学界认为是血管疾病的一种可能危险因素。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其中75%左右伴随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情况,而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健康人的12倍。

降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需要人体内的三个B族维生素,即维生素B12、维生素B6和叶酸。正常情况下,这三个B族力量可以帮助人体调节和完成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一旦缺乏它们,同型半胱氨酸就会在体内逐渐积累,成为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正因如此,在美国,专家建议每人每天摄入维生素B12300微克、维生素B63~3.5毫克、叶酸350~400微克。

 

维生素B12与素食者

脂肪肝,是指充积于肝脏的脂肪含量超标。正常肝脏含脂肪约5%,超过10%,是轻度脂肪肝;若肝内总脂肪量占到肝重的30%以上,就是中、重度脂肪肝了。

多年吃素的“办公族”陈先生一直是单位男同胞的榜样,因为他70千克的体重已经保持了10余年。最近单位体检,让陈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自己被检出了脂肪肝。

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长期饮酒造成的,而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样会导致脂肪肝,这种非酒精性脂肪肝同样危及健康。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三大产能营养素,完全吃素的人很难达到营养均衡。一方面,缺少荤食,自然就少了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来源,人体的白蛋白合成减少,就不得不动用并分解脂肪组织,大量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释放出来并进入肝脏,便会导致脂肪在肝脏蓄积,从而形成脂肪肝。

 

 

另一方面,人体肝脏的脂肪含量在正常情况下很低,可以通过脂蛋白将脂肪中的甘油三酯、磷脂、不饱和脂肪酸等转运至其他地方,而脂蛋白主要是由动物蛋白质在肝脏内合成,素食会造成脂蛋白合成障碍,脂肪转运不出去,自然就在肝脏越积越多,最终形成脂肪肝。

吃素减少了荤食的摄入,主食摄入量则会增加,现在主食多为精米精面,加工过程中损失了太多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吃下后会较快地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超过80%的人体胆固醇在肝脏内合成,而胰岛素是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因素,长期快速上升的血糖会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它不仅会让多余的血糖转变为脂肪,同时也会促进肝脏生成更多的胆固醇,进而导致脂肪肝。

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就是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B族维生素参与人体的糖、脂代谢,促使其转化成热量而被消耗,若素食者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糖、脂代谢紊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吃一些发酵豆制品、蛋类、奶类、坚果类食物。

 

维生素B12与老年痴呆

年近六旬的何妈妈几年前患了糖尿病,为了稳定血糖,何妈妈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绝对的素食者,鱼肉蛋奶不沾边,除了主食和蔬菜,只吃一点豆制品。素食坚持了5年,何妈妈的血糖控制得很好,但何妈妈的女儿却感觉不太好,因为她觉得母亲在性情上有了太大变化,情绪低落,老是忘事,脾气越来越古怪,甚至有时让人觉得不通情理。

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会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或丧失,人格、情感和行为改变,定向力、判断力、计算力逐渐丧失,发展到最后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直至彻底失能。

何女士上网“对号入座”,感觉母亲的许多表现和老年痴呆的诸多症状颇为一致。当一位教授营养学的朋友告诉她老太太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12时,她很惊讶,因为她一直觉得母亲的饮食结构挺健康的。

虽然何妈妈是不是患了老年痴呆需要医学上的专业诊断,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某些疾病会增加罹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或使其症状更加严重。这些疾病包括贫血症、抑郁和焦虑、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减退、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还有就是缺乏维生素B12。因为缺乏维生素B12会使认知功能受损,而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所以何妈妈的饮食结构有“很不健康”的地方。

也许有人会说,老年痴呆是顽症,普通的维生素真会对它有如此大的影响吗?不要小看了维生素B12,它有个美称叫“营养神经的维生素”,当严重缺乏时即会引起神经纤维变性,其相关症状有精神抑郁、记忆力衰退、性情偏执、多种认知功能障碍,由此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

何妈妈的故事还提醒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决定做一个纯粹的素食者,那么从决定之时起就要重视维生素B12的缺乏问题。因为在你成功地“转变”为素食者后,身体会动用肝脏中储备的维生素B12继续为你效力,但这一“储备”只够用两三年。之后,如果你不再补充的话,体内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导致的各种表现就会慢慢出现。

第二,在药品选择上,目前二甲双胍几乎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首选用药。但是,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导致患者出现维生素B12缺乏就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一个副作用。研究发现,这种副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小肠蠕动的改变刺激肠道细菌过度生长,使身体竞争性抑制维生素B12的吸收。

虽然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12,但也不是说我们应该每天大鱼大肉,大量食用动物性食物,只要荤素搭配、合理膳食就可以了。但纯素食者要主动补充维生素B12,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定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也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梅红)